发布日期:2024-10-05 14:08 点击次数:129
一条鱼从鱼塘中被捕捞,经过长达15天的“瘦身训练营”,被销往广州、深圳等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居民餐桌上的菜品。
在位于惠州市博罗县湖镇镇的供销渔场,每天有超过2万斤鱼走上这一场大湾区供应之旅。这是当地农产品“入湾出海”走出的新路子,也是博罗县实施“链长制”的背景下,农业生产供应模式发生的一次新变革——以链主企业为“中介”连接小农户,对接产业链上的各环节,充分释放中下游市场的潜力,实现本土农产品附加值的乘数级增长。
“按照‘一镇一业’的目标,我们要把优质吊水鱼打造成为湖镇的特色渔业品牌,提升本土农产品附加值”,在湖镇镇党委书记刘伟荣看来,昔日零散渔业资源的集聚发展和供应链创新再造,正在为当地打造现代渔业产业链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
水产大镇的新“实验”:
供销渔场释放产业合力
落日余晖之下,微风吹过,博罗显岗水库泛起连绵的金色涟漪。作为全县库容量最大的水库,长久以来,显岗水库和周边水系涵养着湖镇镇一带的淡水养殖产业,解决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计。
湖镇镇是淡水养殖产业大镇。这里水产养殖面积近万亩,在博罗全县占比近1/10。每年产出水产品约8800吨,以2023年全县67931吨的水产品总产量计算,更是占据了全县近1/7的产量。湖镇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水产品主要以淡水鱼为主,其中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和罗非鱼占多数。
丰富的淡水资源,加上良好的水产养殖基础,让湖镇在淡水鱼这一单品的产业链上游形成了相对优势。然而,分散的水产养殖户大多存在单打独斗、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遇上市场行情下行时,往往容易面临“养多亏多”的局面。
去年以来,一场大规模的供销渔场“实验”在湖镇铺开,搭建起更完整的产业链,推动淡水鱼产品实现从鱼塘到餐桌、从初级产品到终端消费的无缝对接。
供销渔场由省、市、县、镇四级供销社,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和水产养殖户共同建设,依托供销网络优势,发展订单养殖,为市场提供标准化、高质量的水产品,打造“龙头企业+供销社+村集体+养殖户”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
“湖镇的水产养殖业有悠久的传统,但以往都是以散户养殖为主,我们希望通过供销渔场这一平台把分散的产业联合起来,形成源头供应的规模效应。”在刘伟荣看来,现代渔业产业链是博罗聚焦现代农业产业链打造的六大分链条之一,湖镇镇党委、镇政府有责任承担起“链长”角色,主动谋划并统筹起当地企业、村集体、养殖户等多方力量,形成更大的产业发展合力。
为此,湖镇镇党委与县供销合作联社党委共同成立了湖镇镇水产服务项目临时党支部,以党建带社建,建设了湖镇镇水产综合服务站,与周边村委和博罗县众湖水产专业合作社共同打造供销渔场。
“我们采用保底价加市场价的方式收购淡水鱼产品,前端提供优质鱼苗、鱼药、鱼饲料等物资的供应,养殖过程中的提供技术培训,后端提供保底收购并签订养殖协议,一方面提高农户的养殖技术专业程度,另一方面带动周边乡镇农户参与养殖。”博罗县供销合作联社党委委员、湖镇镇水产服务项目临时党支部书记孙伟良告诉记者,通过技术改造和保底收购,每亩鱼塘比原来平均增收600元。
截至目前,仅湖镇镇当地就已建成8个供销渔场,养殖面积共计1108亩,依托供销渔场的辐射带动作用,预计服务站2024年交易额将超4000万元。参与监督供销渔场用药和协调交易的村集体,也将在水产品交易中获取一定收益,成为村集体经济壮大的又一重要来源。
鱼类品质提升之路:
吊水游足200公里实现“瘦身”
今年1月30日,一批淡水鱼从湖镇镇水产综合服务站供港中转区发出,运往香港。历经2个小时左右的陆路运输后,这些高品质的淡水鱼出现在香港的大小超市,成为香港市民餐桌上菜品的又一选择。
据悉,这一服务站也是博罗县首家供港水产中转场。“我们充分发挥湖镇镇水产综合服务站的属地优势,由湖镇基层供销社在周边区域联合通过海关供港备案的水产养殖场进行订单养殖,经过标准化的养殖后,在服务站分拣装车并集中配送到香港。”服务站负责人黄志锦介绍,在县供销社和湖镇供销社的推动下,当前正积极推进更多符合海关要求的养殖场进行供港养殖基地备案。
据悉,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以及省供销直供配送网络对接的粤港澳大湾区水产品交易流通渠道,湖镇供销社下属众湖水产合作社目前已在湖镇镇开展订单养殖面积1000多亩,每月通过湖镇镇水产综合服务站向养殖户采购100余吨,推动了当地水产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由博罗县供销社牵头建设的湖镇镇水产综合服务站,目前还建有商铺、冷库、循环吊水区、工业化养殖车间等配套设施。在供销渔场的模式下,服务站为水产养殖户提供鱼苗、技术培训、销路对接等,打造全链条渔业经营服务体系,让供销渔场取得更好效益。
2. 电视用的鸿鹄芯片和 AI 正在做深度结合,画质调校由人工和 AI 一起完成,我们看了目前的半成品状态,有些场景确实很强,行业一流水平。
在服务站循环吊水区圆柱形的水池内,水流呈漩涡式循环流动,在水流的带动下,上百条鱼在池中不停运动……在湖镇镇水产综合服务站,这是每一条鱼走向市场之前必经的“瘦身训练营”,在水产养殖业的行话里,这一过程又被称为“吊水”。
“这是自动化水循环系统养殖,我们把鱼放入池里,饿上15天以上,将肠道里的一些杂质排清后,鱼的身形也会因此变瘦。这个时候再上市,鱼的口感和肉质都有很大的提升。”湖镇镇供销社主任黄志锦说,吊水池里的水流速度达到每分钟约10米,以养殖15天计算,一条鱼必须要游足200公里才能上市。
好水才能养好鱼。黄志锦介绍,要养出一条好的“吊水鱼”,无论是鱼塘的水体环境,还是用于“瘦身”的水池环境都不能忽视。为营造健康水体,镇水产综合服务站遵循生态养殖的方法,通过控制鱼塘内藻菌的平衡,减少药物的使用,用生态、天然的方法保持水体健康,使得鱼在快速“瘦身”的同时,还能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养殖户的多重保障:
订单养殖实现降本增效
距离湖镇镇大约50公里,位于博罗县泰美镇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内,一份份鱼类预制菜产品,从广东永寰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永寰公司”)的流水线陆续下线。
制作这些预制菜产品的主要原料,就来自湖镇镇的供销渔场。“按照订单,每天我们都要从水产综合服务站运送8000斤鱼到永寰公司。”孙伟良说。
用于制作烤鱼和酸菜鱼的原料之一,是一种名为“叉尾鮰鱼”的淡水鱼,原产于北美洲,因骨刺少、肉质鲜美,成为不少企业制作鱼类预制菜的首选。目前,叉尾鮰鱼在湖镇镇的部分水产养殖场已有养殖。
在永寰公司的流水线上,一条条经过初步处理的叉尾鮰鱼走向了不同的终点——一些鱼被整条腌制处理,另一些鱼被精细分割,按照鱼片、鱼皮、鱼肚、鱼腩、鱼翅等分类打包,流向不同的餐饮企业,摇身一变成为烤鱼、酸菜鱼、香脆鱼皮等美食,出现在全国各地餐饮连锁企业的菜单上。随着订单激增,永寰公司正计划进一步增加产线,提升产能,预计年产量达7000吨。
下游企业的销量增加,这也意味着,位于渔业产业链上游的水产养殖场,在产量和质量上都需要有更稳定的保障。
保障的第一道关卡,是供销协议的签订。水产养殖户马文勇在湖镇镇邹村村养鱼多年,渔场面积约110亩,不久前,他也认证成为全镇8家供销渔场之一。
“自从和供销社签订协议后,我们可以实现资源整合、降本增效。”马文勇说,在成为供销渔场前,渔场的销售范围仅局限于附近市场及少数周边城市。开展合作后,淡水鱼产品就主要供应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内的公司,销量和销路稳定性都得到大幅提升。
和其他供销渔场一样,如今,马文勇的渔场饲料由镇博罗县供销社统一供应,减少中间环节,价格更低且可赊账。此外,有了订单养殖和收购保底价,他再也不用担心销路和亏本的风险。“从源头的鱼苗和饲料购买,养殖过程的技术指导,到终端的销售渠道,供销渔场提供了全流程的支持,核算下来,每斤鱼的成本可以减少1到2元。”孙伟良说,多重保障之下,越来越多水产养殖户愿意加入合作。
目前,全县范围内已有10家渔场签约成为供销渔场,每天仅对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的供应量就超过2万斤,省内一些知名高端餐馆送来订单,从渔场到餐桌的路子越来越广。
“从一条鱼到一桌菜,供销渔场的新模式不仅让农民增收了,也让村集体经济迅速壮大”,湖镇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建强说,“希望这条“鱼”长得更大,成为现代农业产业链的新支点,撑起湖镇农业产值的新增长点。”
【采写】南方+记者 廖钰娴
【摄影】南方+记者 梁维春联华证券下载